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鄭德榮等7名同志先進事跡 發表日期:2018-10-10 09:59 作者: 黨委辦公室 來源: 網絡 閱讀:999次 摘要:為大力表彰宣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新時代典型,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見賢思齊、銳意進取,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業績,黨中央決定,追授鄭德榮、鐘揚、李泉新、許帥、姜仕坤、張進、張超等7名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前言: 今(jin)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shen)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黨同志正滿懷豪情、意氣風發,奮力書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為大力表彰宣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新時代典型,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見賢思齊、銳意進取,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業績,黨中央決定,追授鄭德榮、鐘揚、李泉新、許帥、姜仕坤、張進、張超等7名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使(shi)命呼喚擔當(dang),榜樣引領(ling)時(shi)代。我們要把學習鄭德榮等7名同志先進事跡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奮發有為,扎實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鄭德榮:畢生追求馬克(ke)思主(zhu)義真理(li)之光 鄭德榮(rong),男,漢族,吉(ji)林(lin)延吉(ji)人(ren),1926年1月出生,1952年11月參加工作,195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5月3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鄭德榮同志是我國(guo)著名中(zhong)共黨史(shi)專家,馬(ma)克思(si)(si)主義(yi)中(zhong)國(guo)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zhe)和奠基人。他(ta)理想信(xin)念堅定,畢生追求、信(xin)仰(yang)馬(ma)克思(si)(si)主義(yi),畢生研究、宣傳(chuan)馬(ma)克思(si)(si)主義(yi),67年來始終堅(jian)持在教(jiao)育科研(yan)一線,出版學術(shu)著作和教材5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60余篇。主編的《毛澤東思(si)想(xiang)史稿》開創毛澤東思(si)想(xiang)史科學體系的先河,以鮮明政治立(li)(li)場(chang)、卓越(yue)學術成就踐行對(dui)黨的事業的忠誠與(yu)執著。他學高德馨(xin),以身垂范,牢固(gu)樹(shu)立(li)(li)為黨和人(ren)民述學立(li)(li)論遠大理想(xiang),把(ba)傳承紅色(se)基因貫穿立(li)(li)德樹(shu)人(ren)全過(guo)程(cheng),把(ba)黨的創新(xin)理論貫穿學術研究(jiu)全過(guo)程(cheng)。他致(zhi)力于培養學(xue)生獨立的科研能(neng)力,實(shi)行“讀書、思考、討論、答疑、交流”開放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掌握前沿、開闊視野、活躍學術思想,打好堅實專業基礎,培養的49名博士,多人成為業界的領軍人才。他品(pin)行高潔、虛(xu)懷若谷,從不(bu)以資深(shen)學(xue)(xue)者自居,從不(bu)為自己(ji)和親屬(shu)謀(mou)取特殊照顧,贏得廣大(da)師生和學(xue)(xue)生的普遍敬仰(yang)。 鐘揚:把愛的(de)種子播撒在祖國(guo)雪域(yu)高原 鐘揚,男,漢(han)族,湖南(nan)邵(shao)陽人,1964年5月出生,1984年8月參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組織部選派的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2017年9月25日,在赴內蒙古為民族干部授課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鐘揚同志畢(bi)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yan)究(jiu)與(yu)保護(hu),每年(nian)跋(ba)山涉水數萬公里盤點西藏高原植(zhi)物資源,收集上千種(zhong)植(zhi)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歷時3年將全世界僅存的3萬多棵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記在冊,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綿延后世的基因寶藏。他攻關10年,在上海成功引種紅樹林,創造了世界引種最高緯度,為海岸生態打造了新的屏障。他16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雪域高原,幫助西藏大學成功申請西藏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培養了藏族第一位植物學博士,帶領西藏大學生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名單,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空白,將西藏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堅(jian)持“干事比名分重要”,勤勉務實、嚴格自律,生活簡單樸素,從不對職務待遇、收入條件提任何要求,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執紀堅如(ru)鐵 擔當(dang)鑄忠誠 李泉新,男,漢族,江西豐城人,1958年2月出生,1976年2月參加工作,198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江西省委第三巡視組原組長。2016年5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李泉新同志信念堅定、對黨忠誠(cheng),在紀檢監察和巡視戰線工作(zuo)27年,始終秉(bing)持“沒有(you)不(bu)能(neng)揭的(de)黑(hei)、沒有(you)不(bu)敢碰的(de)惡”,與腐敗分子作堅決斗爭。他(ta)堅持原則、執紀如(ru)鐵,發(fa)現問(wen)題(ti)線索嚴(yan)查到底,面對威脅恐嚇(xia)毫不(bu)畏懼(ju)。他(ta)勤于鉆(zhan)研(yan)、善作善成,每打一仗都及時(shi)(shi)總(zong)結,不(bu)斷改進巡視(shi)工(gong)作方法(fa)。他(ta)模范運用監(jian)督執紀“四種形態”,對有(you)苗頭性傾(qing)向性問(wen)題(ti)的(de)干部(bu)(bu)及時(shi)(shi)談(tan)話提(ti)醒,為多(duo)名黨員(yuan)領導干部(bu)(bu)澄清問(wen)題(ti)。他(ta)不(bu)循私情、秉(bing)公(gong)辦事(shi),堅守自身干凈的(de)行為底線,任何時(shi)(shi)候都不(bu)開特權口子,樹立紀檢(jian)監(jian)察干部(bu)(bu)和巡視(shi)干部(bu)(bu)的(de)好形象。 許(xu)帥:生為難者(zhe)解(jie)困擾 死為他人送光明 許帥,男,漢族(zu),河北磁縣(xian)人,1979年11月出生,2002年9月參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安陽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長。2016年9月1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36歲。 許帥同志把為人民(min)服務作(zuo)為自己(ji)人生追求,心(xin)里始終(zhong)裝著困難群眾。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他主動請纓奔赴災區參加救援工作,不顧自身安危,始終沖在應急救助、發放物資、安置受災群眾的第一線。他放棄了原本穩定的機關工作,主動向組織申請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把(ba)共產(chan)黨人的大愛情(qing)懷無私奉獻(xian)給困難群眾,勸導露(lu)宿街(jie)頭的流(liu)浪乞討人員來站接(jie)受(shou)救助(zhu),在全國率(lv)先(xian)設立醫療(liao)安置區,關(guan)愛幫(bang)助(zhu)聾(long)啞流(liu)浪兒童重返校園,想(xiang)方設法為受(shou)助(zhu)人員尋親,3年累計救助1.5萬余人次。他視(shi)事業重(zhong)于生(sheng)命(ming),恪盡職守,忘我工作(zuo),即(ji)使(shi)身(shen)患癌癥,仍以常人難(nan)以想象的毅力(li)拼命(ming)工作(zuo),直到生(sheng)命(ming)最后(hou)(hou)一(yi)刻(ke)。他去世后(hou)(hou)捐獻了(le)遺體和眼(yan)角膜完(wan)成“救助生(sheng)涯的最后(hou)(hou)一(yi)站”,用生(sheng)命(ming)詮釋了(le)“為民甘做孺子(zi)牛”的精神。 姜仕坤:一心只為老百姓過(guo)上好(hao)日子 姜仕坤,男,苗族,貴州(zhou)冊亨人,1969年12月出生,1990年8月參加工作,199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2016年4月12日在出差期間突發心臟病不幸去世。 姜仕(shi)坤同志(zhi)是貴(gui)州大山(shan)里成長起來的(de)干部,深知貧(pin)困山(shan)區群眾(zhong)的(de)疾苦(ku),帶(dai)領群眾(zhong)脫貧(pin)致富是他人生的(de)夙愿。在晴隆縣(xian)工作6年多時間里,他始終以對黨的赤誠之心、對人民的公仆情懷,投入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贏得貧困地區群眾的信任與愛戴。他經常白天進村入戶,在農村訪貧問計,到企業調研座談,足跡遍布所有鄉鎮、村居,晚上趕回城里開會到深夜,以近乎癡迷的狀態,探索晴隆精準脫貧的道路。他說:“脫貧攻堅,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我們等不起、慢不得。”在他主導下,晴隆大力發展山地旅游業,點亮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這張名片,做活“羊、茶、果、蔬、煙、薏”六大特色產業文章,實現經濟、生態、扶貧“三效”同步。面對破舊的縣城環境,他帶領干部群眾攻堅克難,在縣城擴容改建中讓群眾得實惠。在他任職的2010至2015年,晴隆全縣生產總值從20.89億元增加到55.13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4億元增加到7.63億元,貧困人口從16.5萬人下降到7.91萬人。他工作多年來,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帆布公文包,用了四五年不舍得換,運動鞋穿到褪色泛白不舍得扔。他一心撲在工作上,社會交往簡單,嚴格要求家屬子女,從不干涉建設工程招投標等經濟活動。他在貧瘠的土地上破局開路、耕耘堅守,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晴隆脫貧攻堅事業。 張進:國企“鐵漢” 改(gai)革“闖將” 張(zhang)進,男,漢(han)族,重慶巴南人,1965年4月出生,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重慶船舶工業公司原副總經理,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重慶前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執行董事、總經理。2016年6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2004年(nian)張進(jin)擔(dan)任(ren)(ren)重(zhong)慶前衛儀表廠廠長(chang)以來(lai)(lai),把(ba)“公(gong)司的(de)(de)(de)(de)事(shi)(shi)當作(zuo)自(zi)己(ji)家里(li)的(de)(de)(de)(de)事(shi)(shi)來(lai)(lai)干(gan)”,把(ba)畢生(sheng)的(de)(de)(de)(de)心(xin)血奉獻(xian)給(gei)了(le)(le)國(guo)有(you)企(qi)業(ye)(ye)(ye)和(he)國(guo)防現(xian)代化(hua)(hua)建(jian)設(she)(she)。12年(nian)來(lai)(lai),在他(ta)(ta)(ta)的(de)(de)(de)(de)帶領下,前衛公(gong)司營業(ye)(ye)(ye)收入增(zeng)長(chang)12倍,利(li)潤(run)總額增(zeng)長(chang)20多(duo)倍,走出了(le)(le)一(yi)條具有(you)前衛特色(se)的(de)(de)(de)(de)多(duo)元化(hua)(hua)發(fa)展(zhan)道路(lu)。他(ta)(ta)(ta)秉(bing)承(cheng)“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de)(de)(de)(de)前衛軍(jun)工(gong)(gong)精神(shen),是出了(le)(le)名(ming)的(de)(de)(de)(de)“鐵漢”。2005年(nian),在接到某重(zhong)點型號軍(jun)品緊急訂貨任(ren)(ren)務(wu)(wu),要(yao)求三(san)年(nian)完成500套產品后,他(ta)(ta)(ta)向軍(jun)方立下軍(jun)令狀,最(zui)終提(ti)前半(ban)年(nian)完成任(ren)(ren)務(wu)(wu)。2009年(nian),為完成國(guo)家國(guo)防動(dong)員委員會下達的(de)(de)(de)(de)演練任(ren)(ren)務(wu)(wu),他(ta)(ta)(ta)連續(xu)64天吃(chi)住在車(che)間(jian),堅守一(yi)線,靠前指揮,踐(jian)行了(le)(le)一(yi)個船舶軍(jun)工(gong)(gong)人(ren)(ren)對(dui)黨和(he)人(ren)(ren)民(min)的(de)(de)(de)(de)莊嚴承(cheng)諾(nuo),為我國(guo)海軍(jun)裝備現(xian)代化(hua)(hua)建(jian)設(she)(she)作(zuo)出了(le)(le)重(zhong)要(yao)貢獻(xian)。十(shi)多(duo)年(nian)來(lai)(lai),張進(jin)通過(guo)借力借勢、多(duo)元合作(zuo),將原來(lai)(lai)產品單一(yi)的(de)(de)(de)(de)前衛廠打造成集軍(jun)品、燃氣計量(liang)(liang)、水(shui)務(wu)(wu)計量(liang)(liang)、風電(dian)控制系統、海洋石油裝備、高壓電(dian)能計量(liang)(liang)、IT配(pei)套的(de)(de)(de)(de)七大產業(ye)(ye)(ye)群,進(jin)一(yi)步壯(zhuang)大了(le)(le)公(gong)司發(fa)展(zhan)實力。張進(jin)對(dui)待(dai)工(gong)(gong)作(zuo)、對(dui)待(dai)職(zhi)工(gong)(gong)溫暖如火,但對(dui)待(dai)自(zi)己(ji)卻近乎(hu)苛刻。上任(ren)(ren)后,他(ta)(ta)(ta)主動(dong)向黨委遞交個人(ren)(ren)廉政承(cheng)諾(nuo),提(ti)出要(yao)帶頭接受大家監督(du)。上下班他(ta)(ta)(ta)帶頭自(zi)己(ji)駕乘私(si)車(che),并要(yao)求生(sheng)產采(cai)購(gou)等(deng)部門“凡是以我親戚、同學等(deng)名(ming)義來(lai)(lai)接洽業(ye)(ye)(ye)務(wu)(wu)的(de)(de)(de)(de)人(ren)(ren)員一(yi)律不接待(dai)。”他(ta)(ta)(ta)在公(gong)司推行“陽(yang)光分配(pei)”,讓(rang)領導(dao)干(gan)部的(de)(de)(de)(de)收入由組織人(ren)(ren)事(shi)(shi)部門統一(yi)管理,不參與(yu)本單位任(ren)(ren)何其他(ta)(ta)(ta)形式的(de)(de)(de)(de)分配(pei)。他(ta)(ta)(ta)把(ba)勇于擔(dan)當、甘于奉獻(xian)的(de)(de)(de)(de)共產黨人(ren)(ren)精神(shen)永遠留在國(guo)企(qi)職(zhi)工(gong)(gong)群眾心(xin)中(zhong)。 張超:筑夢海天(tian)的強(qiang)軍先鋒 張超,男,漢族,湖南(nan)岳(yue)陽(yang)人,1986年8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200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原一級飛行員。2016年4月27日,張超同志駕駛殲-15飛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面對突發故障,全力挽救戰機,不幸壯烈犧牲。 張超(chao)很小(xiao)就(jiu)樹立了翱翔(xiang)藍天(tian)的人生(sheng)理想,矢(shi)志強軍報國。入伍12年,他苦練精飛本領,先后飛過8型戰機,每次改裝都當“領頭雁”。在某新型戰機改裝中,僅用一個月時間啃完2000多頁的教材和資料,提前4個月完成改裝任務,和戰友們一道創造了多項紀錄。在艦載機飛行訓練期間,考核成績全部優等,比計劃時間縮短2年完成上艦前的幾乎全部訓練內容。在實戰化對抗中,撰寫2萬余字的訓練心得,總結編寫殲-15飛機某科目訓練教學法,為艦載機形成作戰能力貢獻了寶貴經驗。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憑著迎難而上的闖勁,順利完成雙機縱隊斤斗、海上超低空飛行等高難科目。2011年6月,在氣象條件不符合最低起降標準的危機情況下,主動請纓,開辟生命通道,示范引領6架戰機穿云破霧,在大雨中安全降落。成功處置飛機空中液壓油泄漏、左發動機驟停等突發險情,在應對一次次危險中展示了頑強意志和作風。在海上維權中,先后20多次執行戰斗起飛任務,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張超孝老愛親、體貼妻女,在戰友眼里,他渾身透著真誠,連續一個月熱心幫助住院戰友補課,多次登門解答戰友請教的技術問題,自己省吃儉用卻經常捐錢救助戰友,用人格力量昭示著生命大美。 標簽:新聞 動態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